道,“夫人吃过见过的多东西肯定比我们都多,我也说不出什么来。” 柳丫儿便觉得她无趣,道,“含烟姐姐,咱们不拘好坏,说出来给勺儿姐姐参考一个呗。” “无妨。”顾皎挥手,对海婆道,“海婆,在家里的时候我就说能说得一口好菜,你不信我。这样,勺儿的炉子弄好了,我且来看看,给你们试试我的真功夫。” 夫人开心,整个院子跟着开心,都笑了起来。 果然,没会儿功夫,就好了。 外围用木板简单遮挡了一下,做了一个通风换气的小口子在侧壁上。内壁糊了一层麻布,看着干净整齐许多。靠墙用条石和木板垒了一个宽敞的平台,做操作板;侧面排了三个小火炉,供用煎药和熬汤不同的用处。 顾皎很遗憾没弄出来烤炉,或者烧烤架子,但也就够用了。她又去看了看送来的各样吃食,菜少而肉多,想是过年和冰封的原因。诸如鸡鸭羊肉,她点了鸡肉出来,道,“把鸡胸肉和鸡腿肉取下,骨架连着翅膀和脚,用来熬清汤。小火,细细的,还得撇了浮油,必要让汤水清亮见底。胸肉洗干净,等汤好了后,在其中烫熟,一刻钟就得。放凉了后,撕得细细的——” 弄个鸡丝面条吃,多么的暖和鲜美。这样,即使没有蔬菜,也不会腻得慌。 羊肉倒是好东西了,只不知勺儿有没有办法撇除膻味。 再想想,某次温夫人似乎提到了脍。顾皎的记忆中,古代的脍仿佛是切得薄薄的生肉,以鱼肉为主。算了现下是冬季,生食暂且免了。 杨丫儿道,“夫人说得果然好,我都流口水了。” 海婆一声,“毕竟是口腹之欲。” “勺儿,可做得?”顾皎问。 勺儿点头,“做得。” 顾皎便放心了,含烟担心这边烟熏火燎,弄脏衣服。因此,劝着顾皎进屋,给她烤火炉,熏香,看书会儿。 她也听得人劝,当真回屋等着去了。 含烟自去做事,顾皎便去翻李恒的书。多是《龙口志》《河西志》这般的书,少部分是《齐民要术》。他看过的地方,用薄竹片的书签夹了。她便好奇,也去翻着看,连蒙带猜,懂了个七七八八。李恒看得认真,某些书页上居然有小小的楷字记录。譬如,河口产稻谷,年两季,若向阳些的地儿,能做到三季。稻谷有诸多品种,为迎合富人口味,多种了生长日长且产量低的,卖去京州,京都等地,颇受士人和豪强们的欢迎。 顾皎觉得颇有意思,没想到暴君居然是个农业爱好者,便坐下认真阅读起来。 龙口平原因靠山临河,地貌还算多样。低洼些的地方,鱼桑盛行;靠里面一些,多做成水田;临山的坡地或者丘陵,被豪强们买了,引山泉水等等,片成了茶园或者果子园。不过,也有零星的散户,开出许多旱地,种小麦和粟米。小小一个县城,居然十分多样。 李恒烦恼的,应该是产量。他在稻谷处做批,产量高的才是好良种。 这一看,便入了迷,还是含烟喊了一声“将军”才惊醒了她。 顾皎本能地将书本扣上,迷糊地转头看窗外。天还没黑呢,他怎么回来了? 她起身,看看被自己翻乱的桌面,抱歉道,“将军,马上给你收拾好。” 李恒又露出略有些忍耐的摸样,抬脚走进来。 含烟跟在后面,托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肉香扑鼻。原来,晚食已经好了,含烟正捧过来的时候,李恒回家了。 顾皎瞥他没开口斥责的意思,赶紧手忙脚乱收好书本。她赔笑着走到旁边吃饭专用的案几上,接过汤面,往李恒面前送,“将军,肯定没吃晚食吧?试试勺儿的手艺。含烟,再去给弄多些来,我陪将军一起吃。” 含烟‘哎’了一声,自去了。 李恒看看白生生的汤面,再看看顾皎。顾皎道,“崔妈妈真好,让人送了许多东西来。她们就在廊下做了几个炉子,帮我开小灶。这是按我说的办法做的,你试试好吃不。” 说完,她将筷子放他面前,“将军,快试试。” 正劝着,杨丫儿又进来了,托着另两个大碗,还有几样小菜。此间应季的新鲜菜几乎没有,所谓的小菜也不过是夏秋时候采的山间野菜或晒干,或简单腌制而成。平日里吃着嫌干硬,但配汤面,一个字,香。大约海婆太简便了些,又切了些肉干。 顾皎接了属于自己的,略期待地看着他,“吃啊。” 李恒捡起筷子,挑了几根开吃起来。白面,手擀,切得细细的,劲道极了。
m.daojUHui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