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40节


需要走陆路。

    在路途之上就需要花费一个多月,而在这段时间里,大明朝廷不能所有衙署都不运作,全都去忙活搬家之事。

    朱文奎谨慎,以商量的口吻询问夏元吉:“户部建议中肯得当,孤以为可行。若敲定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署先期迁移,是否可以先安排三部官吏,再分三批次或五批次迁去北平,先做好前期接待,置办,检查,安置等事宜?”

    夏元吉深以为然:“如此甚好。”

    朱文奎批了夏元吉的奏请,将文书搁在一旁,这些文书并不会直接拿去当命令来用,而是需要先送内阁,内阁大臣附议之后,送武英殿,经朱允炆用印之后再推行下去。

    “夏尚书,户部这段时间压力怕是有些大,张辅大军在班师的途中,燕王叔爷的大军想来用不了多久也会回朝,最迟明年春,东海水师、东南水师主力也会返回,南洋水师也建了功,同样需要封赏,户部可以扛得住吗?”

    朱文奎有些担忧。

    夏元吉哀叹不已,面露难色。

    举世攻明带来的是大明全面反击,虽有轻重缓急,但动用的资源,人力,兵力,投入的财力,可以说开国以来最多的一次。

    战争是花钱的,户部为了支撑一场场战争,几乎掏空了老本。

    打仗赢了,军士立军功而回,朝廷必须给封赏才算有个交代,要不然这些人拼死拼活图的是什么?

    人家用命换前路,户部总不能鼓励两句话,给他们精神安慰而没有半点好处吧?

    按照兵部、五军都督府、水师都督府初步推测,此番用于奖赏的钱粮不会低于一千万贯,这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但这个天文数字一旦平均下来,那就少得可怜,甚至每个军士仅仅只有二十贯,这是一个寒酸至极的数目。

    搁在洪武朝,一千万贯几乎相当于三分之一的年财政收入,一旦发下去,全年日子都不用过了。纵然是建文朝财政年年攀升,可一千万贯的财政还是令户部承压。

    夏元吉无奈地说:“户部确实很难,加上秋税还没送至金陵,更是显得捉襟见肘。不过太子放心,户部无论如何都不会亏待了浴血奋战的军士。”

    朱文奎敬佩地看着夏元吉,道:“夏尚书辛劳。”

    夏元吉行礼,离开东宫。

    朱文奎见文书处理完,便吩咐内侍将文书送至内阁,自己则去了武英殿,对正在审视大明舆图的朱允炆说:“父皇,财政不济,国库空虚,当如何是好?户部虽有夏尚书,可他毕竟不能凭空幻出钱财来……”

    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太子朱文奎问策

    财政是稳朝政的基石。

    百姓家没钱,最多是受穷一阵子。

    可朝廷若是没钱,就不只是受穷的问题,很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乱象。

    官员俸禄不能保证,官员可能会怠工,军士赏赐不到位,很可能会折损军心,甚至会引起骚乱。赈灾银拿不出,那百姓就无法安置,会造成人口损失,出现一批流民……

    朱文奎自小学习的不是老朱那一套“财政够了就行,多了伤民”的理念,而是学习朱允炆的“做大财政大饼,民富国强”的理念。

    现在朝廷花钱如流水,张辅打仗要钱,郑和打仗要钱,袁岳打仗要钱,朱棣打仗,那简直就是搬国库了。

    眼下一波一波的大军即将回朝,户部连赏赐的钱财都没准备好,夏元吉的保证靠不靠谱,万一搞砸了,就是把户部卖掉也收不了场。

    朱允炆将目光从舆图上移开,看了看朱文奎,问道:“夏元吉叫苦了没?”

    “这倒没有。”

    朱文奎想了想回道。

    “那他请求催促地方解运秋税了?”

    “也没有。”

    “他提出节省开支,精简衙门了?”

    “呃,还是没有。”

    “可说了要增加税赋,加征商税了?”

    “没。”

    朱允炆笑了,看着朱文奎并不说话。

    朱文奎明白过来,行礼道:“父皇,儿臣明白了。夏尚书还有诸多手段没有施展,说明户部能够应对赏赐事宜。”

    朱允炆点了点头:“你忘记了一点,代王与一干江南大族可是给朝廷送来了很多钱财。户部有这笔钱打底,又进账了夏税,供应M.dAojuHuIshOU.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