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看法,只不过所处的立场不同而已。 在接受李恪招募的时候,杜狗儿所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改变以及家族荣誉,对于太子所说的农业研究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而且他对此还颇不以为然,觉得不管太子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就好。 至于结果好还是不好,当时他并不关心。 但当他入职以后,情况马上就变得不一样了。 人都是有上进心的,特别是来自太子的重视,更让这些人一方面干劲十足,一方面又压力山大。 李恪的确十分重视,他连续多日亲自考察农业研究所,每次都反复对农业研究所里的三两只小猫强调这项研究的重要性: “大雍共有田五百五十万顷,若亩均产粮增一斗,则每年产粮多增五千五百万石! 想想看,多出这么多粮食,朝廷能多做多少事情? 而且诸位都是出身农家,荒年之时多一斗粮,对一家人而言说不定就是救命粮! 即使是丰年,多一斗粮,也可以让全家多吃几天饱饭。” 李恪在大略方面只草草的一笔带过,让杜狗儿几人顿觉不明则厉。 在微小之处,却不厌其烦,所说的事情也极为现实客观,让这些饱受饥寒之苦的农家汉子们人人动容。 杜狗儿自己更是大受震撼,眼睛通红的说道: “十一年雍州大旱,若是我家能多一斗粮,我娘也不用为了给我们兄弟省口吃的把自己活活饿死。” 另一个被李恪如法炮制用高薪厚禄招募而来的金铁柱也黯然神伤: “谁家不是呢?当年若是人人家中多一斗粮,我们庄子里头也不用饿死六十多口人。” 一向比较沉默,喜欢埋头干活朱老汉也难得开口: “我本有兄弟姐妹七人,那一年就饿死了四个。” 后世爱挑食,老是生气不吃饭的人,对于饥荒饿死人的事情是很难想象的,也就老一辈的会对曾经的几年困难时期的惨状记忆犹新。 但在古代,这种饿死人的惨剧却经常发生,归根结底是小农经济时代,底层农民对于天灾人祸的抵抗能力几乎为零。 除了开仓赈济之外,朝廷也经常束手无策,也就是说整个国家体系的粮食安全问题虽然会极受重视,但却没有更多实际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传统士大夫的不足之处,说起圣人之道就滔滔不绝,遇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后来还有人做了一句尖酸刻薄的诗来讽刺,叫做: “m.dAOjUhui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