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便笑:“某其实更想见识一下那‘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1的盛景。” 这正是柳永笔下的钱塘海潮景象。明远与苏轼都是这辈子第一次来杭州,还没有见过。 他们正说到这里的时候,沈括到了,并且向苏明二人大力推荐,只说是天下难得的奇观。 明远与苏轼便相视一笑。 算算时日,已经快到中秋了。而观潮最好的日子,就是中秋之后的八月十八。据传那一天是潮神的生日,所以海潮的声势特别大。 苏轼心里痒痒的,马上就要一口答应。 只是他虽然人到中年,好奇心依旧不减,便问沈括:“存中兄,弟在京中一直听闻你的才名,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请问为何这钱江的海潮,竟有如此声势,天下其它地方都没有呢?” 沈括笑着向苏轼解释:“子瞻兄,是这么回事……” 他以手指蘸了蘸茶水,在桌面上画了一个喇叭的形状。 钱塘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地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酷似一个肚大口小的瓶子,令潮水易进难退,涌入江口的潮水无法自然均匀地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叠叠,轰然而至,成为奇观。 明远听沈括解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件事,拍着额头道:“哎呀,存中兄,小弟有一件东西本是要送你的,险些忘了。” 明远拿得出手的“东西”,显然要比沈括的口头解释更为令人好奇。 苏轼一时连声催促,而明远就当真让自己的两名长随赶回凤凰山的居所,将他事先就已准备好的那件东西取来。 在等待的过程中,苏轼听了沈括对钱江海潮的解释,但听得似懂非懂。 而明远则暗中点头,知道沈括所说的,确实是可以用科学原理解释的水文现象。 只可惜还不够直观。 明家长随的脚程很快,望湖楼又与凤凰山不远,大半个时辰之后,明远给沈括的“礼物”就送到了。 东西很大,需要两名长随一起抬上望湖楼的二楼,明远又向望湖楼的酒博士借了一张桌子,用来盛放。 沈括看见两名长随合力,从匣子里取出的那件物品,顿时惊呆了。 只见那是一只通体透明的巨大玻璃匣子。 匣子底部则铺着不少砂子碎石,在这些碎石之上,又用砂土青苔等物,做成了河岸、山丘。甚至在河岸之上,还能看到一点点城市的痕迹——那是用桑皮纸制成的城墙,环绕着,小小的一圈。 “这是……钱塘地形!” 沈括很快就认出了那个迅速收窄的喇叭口,异常惊讶地问出了声。 苏轼马上来了精神,瞪大眼睛观察那透明玻璃匣子中的山川地形,以至于他与沈括一起忽略了这件容器—— 这是一枚三尺长,两尺宽,一尺深的透明玻璃匣子,使用的是整片整片的平板玻璃,除了边框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框架。 这是宫黎的玻璃作坊如今能生产出的最大幅平板玻璃,就被明远“挪用”,用作送给沈括的礼物,和给苏轼讲解钱塘海潮原理的“教具”。 “确实如此!” 明远笑容可掬地回答。 “我实在是受到存中兄的启发,存中兄能在木板上制出立体的山川地形,我就想,那是不是能将水下的情况也一起做出来呢?正好有这透明玻璃在,将水注入其中,可以同时观察水上与水下的变化……” 他这话一说,沈括与苏轼都呆住了。 这两位之一,首创了“立体舆图”,但即使是沈括,也没有想到可以利用透明的的玻璃器皿,将“水下的”立体舆图也做出来。 “……所以小弟请教了有经验的渔民和水手,又参考了本地的M.DAOjUHUi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