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盛荣与宋雨萌还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起码也是在音乐学院受到过系统教育的。 但此时,身边这个高慧洁老师,仿佛让两人回到了大学时代。 仿佛又看到了导师敲着桌子,怒骂着自己猪脑子,帮自己改论文的样子。 不敢说话。 而唱作人们的感觉也没比这俩人好哪去。 怎么一个唱作人比赛的综艺……踏马的突然就变成了百川奖+青歌赛? 压力骤增。 录制也便如此的进行着。 当然,虽然选手们有些担忧比赛的要求是否更高,但其实还好。 无论李少杰还是高慧洁老师,对于综艺的要求其实并不高。 只存在这么一个底线级别的“不错”“很棒”“可以”。 起码,你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毕竟,流行音乐的作曲门槛其实很低。 流行乐坛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若说之前倒是还好,但从16年往后,真正传唱起来,带有一定热度的流行歌曲,他们的创作者,“非科班”的作曲家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作曲家大火。 很多大众总会觉得……“非科班的作曲家更接地气,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科班学生会被条条框框束缚,非科班学生更能发挥才华”“高手在民间”云云。 “天赋”。 “不接地气”。 不可否认,确实有这样的问题。 但其实这都只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认知偏差罢了。 科班与非科班的分界线,其实并非是学历。 而是知识放在那里,你是否去学了,你是否去用了,是否能用的好。 有时候,科班学生不努力,最后凭借半瓶子水混圈,也会混成“非科班”,创作快餐商业音乐。 而非科班的选手,努力提升,学到了科班生的那些知识并且运用得当也不是不可能,这个时候非科班的选手,也就变成了“科班”出身。 毕竟,总是有非科班的选手在经过努力与天赋的双重加持下,实力不比科班差,甚至作品还要让科班的学生去研究。 但太少了。 非科班的音乐爱好者非常多,尝试作曲的更多。 但扑街的明显也更多。 更多的非科班作曲者的能力其实并不强,有时候恰到钱以后,很难虚心保持本心,再去进步,名气越来越大,但作品越来越水,盲从之下,便做出了不太妙的审美引导。 有些非科班的作曲者,哪怕是知名后,也只能写写单旋律,这恰恰满足的绝大多数听众“只听旋律”的要求,你声部多了反而会觉得听的“乱”。 M.daOjuhUi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