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展露无遗。 “朕也知人情之事最难推脱——考官也在朝为官,若是上峰、交好同僚,亦或是姻亲旧故,将子孙的姓名托付过来,考官难免要容情一二。” “考卷上需写明详细籍贯,姓名,甚至父祖姓名,原是为了怕贡举考子众多,若有重名者会混了文卷。” “既如此,自今岁贡举起,学子需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1] 看不到是谁,作弊走人情给名次的难度自然极大地提升。 糊名法,自此而起! 此法一出,后世无论如何改朝换代,都历代延用此制!直至姜握来到这里之前的时代,亦是如此。 看着这几l个字,她不由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参加考试,见需要侧过试卷来写名字,回家还问过父母。 妈妈告诉她,这是为了到时候把试卷上的名字一起装订覆盖起来,阅卷老师看不到具体是哪位学生的名字,能够更公平的来阅卷。 彼时的她年幼,还没有开始上历史课,根本还不了解武皇其人,其事。 但其实在那时就……姜握想,她亲身体会到陛下留下来的传承,其实比她知道预想中的,又要早很多年啊。 * 姜握看向第二张竹纸,亦是千载延续的一项科举制度:殿试! 圣神皇帝从开着的窗户,望向外面巍峨宫殿。 “今岁十月,各州县的贡举考子,皆要入神都洛阳备考。” “待考卷之后,朕要亲自策问贡士于殿上!”[2] 不只是看着礼部呈上来的名单。 她要去亲眼看看这天下的人才,亲自考一考这些人,选出合乎其用的人才。 圣神皇帝道:“自此后,这天下之才,尽是天子门生了!” 自今岁起贡举出身做官之人,不再只是礼部官员们选出来的人了。而是她这个皇帝亲自一个个拔选出来的。 士为知己者死。这便是道理。 就如同姜握兴办的学校一样,从此后,那些从【高等学校】里深造出来的官员,也都是她这位校长的‘学生’。 自此,天地君亲师,皇帝不只占了君的忠,更占了师长的尊。孝亲尊师,乃天地之道。 * 姜握翻到了第三张竹纸。 “朕还记得当年,你于稷下学宫办的诗会。” 姜握颔首:其实,武皇一直很爱诗文。在数十年前的掖庭,武皇就提过骆宾王的少儿之作《鹅》。姜握甚至还记得,那晚她们的主菜正是一道烧鹅。 彼时还是媚娘的武皇就感叹过:七岁就有如此之作,不知将来他能做出什么样的华彩文章诗篇来。 此时不光姜握想起旧事与陛下的旧日话语。 圣神皇帝亦然—— “朕记得,稷下学宫那一次,便是王勃初次展名的一回诗会。” “那日诗会的最后,王刺史请你总评此番诗会……” 皇帝似乎是想起了那日的白雪红梅,人身着鹤氅之景,顿了顿才道:“当日你曾道:本朝诗文之盛,必流传千古,永扬华夏!” 圣神皇帝颔首:“当时朕便觉得,此言甚合朕心。自当如此。” 而姜握则低头看向第三项创举——自今岁起,科举考试加试杂文。 何为杂文? 诗词歌赋! 前世的姜握,与所有华夏的孩童一样,从小就知道唐朝诗歌之盛,唐诗镌刻在每个人的骨血中。 姜握想起曾经看过的讲座:为何大唐诗歌的盛景,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多如繁星的诗人,多出现在武周一朝之后?而在这儿之前,绝大多数人能想起来的出名诗人,只有初唐四杰? 这便与武皇将‘诗词歌赋’加入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干系极大!* 如果说天生的诗才是佳种子,那么科举加试杂文,无疑才为种子提供了更好的土壤。 就如同后世,高考占分高的科目,自然会举国上下更关注这一科,相应的补习班都会多如雨后春笋。 大唐诗歌之盛,也脱不开诗文在科举考试范围内的缘故! 诗写的好也可以功成名就, 诗文如何能不繁荣昌盛? 故而,史册之上记曰:“(武则天)颇涉文史……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3] 姜握看着眼前这张竹纸。 依旧是如同糊名法一般,早在了解武皇的功绩之前,她就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知道‘唐诗之盛’。 …… 其实,她早在千百年后,就已经以另一种方式接触过武皇了。 而现在,她在见证一切的起端。m.DAOJUHuI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