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层管理人,再到最低一级的货商,过来前都经过培训,对此地了解,不说了如指掌吧,至少心中有数。 许多还学会了当地不少方言,沟通交流不成问题,买卖自然就好谈了。 其余投资人可没有这份远见,不知道南邵有什么好东西,也不知道南邵的具体情况,就连势力格局,都是一知半解。 就这样,他们怎么和粮商会争夺生意? 于是为了投进去的钱不打水漂,就只能听从粮商会的安排,接受他们的管理,听从指挥,也顺便得些庇护,都是中原来的,守望相助吧。 索性这里乱归乱,但他们是带着好东西来的,又打点得当,大麻烦倒也没有。 唯一的问题就是人手实在不够,这个不够到了空缺十分之九。 在东北圈地,那是能多大就多大,越大越好,前期投入少,只要荒地开出来了,后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收入。 顶多隔几年出一部分钱,用于兴修水利上,其余完全不用管。 于是尝到了好处的人,就把好处全占光了,其余人只能眼红。 等到粮商会在南邵有了动作,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跟进,甚至抢在粮商会之前,购买了大片土地。 因为他们笃定粮商会一定做了完全准备,不会出问题的。 这倒是不错,要是没有全盘规划,苏叶怎么可能把培养起来的人才,白白牺牲了。 现在到处都要用人,不仅粮商会主体,东北,大漠,海岛,百越,乃至还没有打下来的西域都用得上他们呢。 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十几年工夫,但折损一个人才,只需要瞬间。 为保障进入南邵之地人的安全,不仅计划要做全面,侍卫更是用上了精锐。 这样的充分准备之下,才让他们一进来,就形成了国中国的格局。 一个个庄子,就像一个个坞堡,让那些国主权臣无可奈何。 可他们想到了开头,没想到结果,那就是土地虽然得到了,可人却少之又少。 地是好地,规划后的经济收益,怎么看怎么让人眼馋,前途一片光明! 就是吧,没劳动力实现这美好愿景,叫人难受不难受? 资本是野蛮的,即便是号称儒家弟子的那些当官之人,面对自家利益的时候,也会把仁慈抛到一边。 于是人口买卖大兴,反正这原本在大楚也是被允许的,只要套上一层遮羞布,就可以假装看不见其黑幕下剥削的本质。 可大楚的百姓终究有限,随着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粮食价格降低,卖身为奴为婢的人一下子少了六成,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别说弄到云贵高原这种瘴气遍地,气候多变的地方来劳动了,不半路病死都算好的。m.daojuhUI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