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几道弯了。 年纪幼小的小姑娘们,就陪在自己母亲身边,那些已经十来岁的小姑娘们,就有自己的圈子。三姑娘李莹都见到了好几个闺中好友,大家拘在一起聊些趣事,说些衣服首饰等东西,还有那些风雅的事情。 大姑娘李萱倒是一直在尤氏身边,今年她都十六了,因为还没有定亲,所以能出来见识见识。 倒是有熟悉尤氏的,见她把自己家的两个庶女都带在身边,微微有些吃惊。 要知道,以前的尤氏可是最不耐烦这些庶出的,恨不得一次都不带出来。 如今一带还带了两个,难道真的是转了性子了? 不过听说尤氏和自己的大嫂王氏一起过来的,那就更吃惊了。 这薛氏母子两个为了争爵位,把人家现任长安侯坑的很苦的事情,京城里谁不知道? 更是让长安侯宁愿不要家产也要分家的,现在这两家的太太竟然握手言和了?真是奇了怪了。 不过大家随即又想,人家长安侯夫妇本来就是宽容的性子,要不然也不会舍弃家财也不觉得吃亏了。 现在跟尤氏这样,是人家不计较。也符合长安侯夫妇的性子。 李舜华觉得很有意思,这些当了人家媳妇的,有长辈的,陪在长辈身边,看长辈们打牌,顺便做些端茶递水的活儿。这也是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吧。 还有的就是在这种场合打探消息了,别看这只是妇孺,可是有些事情从侧面就能看出来。 这些夫人们,也是各自丈夫的贤内助呢,打听自己想要的消息。 还有的就纯粹是聊天唠叨了,把自己平时看不惯的事儿说给自己交好的夫人,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吐槽。 只是这吐槽你也得小心了,不然说出不该说的话,让别人钻了空子,那就不好了,说不定就抓住了你家的一个把柄。 当然,大家都是身经百练的,该怎么说,还是有分寸的。 王氏没有坐下来打牌,反而是周围围了好几个妇女,问起了儿女事儿。 没错,王氏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今年都十四岁了,是可以议亲的人了。 先前有人打听王琅的婚事,那时候王氏是说自己只是姑母,做不得主,人家都说让这个当姑母的写信问问西宁侯那边。如今是王氏自己的儿子了,你总不好说,还要写信问问谁吧。 婚姻大事儿,可是父母之命呢。 不过王氏也只是听听,有人说哪家哪家的姑娘贤惠端庄,又有哪家的姑娘温柔可亲,还有哪家的姑娘从小就跟着母亲主持中馈,是个管家的好手。 王氏的大儿子如今是长安侯世子,以后的大儿媳妇嫁过去了,就是世子夫人,当然,也得管家啊,人家说这些,就是对王氏说,看我们介绍的这些姑娘,都是非常适合你们家大公子的,是可以好好考虑考虑的。 王氏听着笑眯眯的,对这些介绍的人说道:“都是挺不错的姑娘,等回家了,我和我们侯爷好好商量商量。要是有合适的,到时候我可得谢谢你们。” 又不是单独一个人说,人说的多了,先应下来,至于到底合适不合适,那就是他们说了算的。 说起来,王氏也觉得儿子的年纪到了,是可以说亲了,但是大儿子的婚事,她得问问丈夫和大儿子的意见。 虽然说这婚事都是父母决定的,可是王氏知道自己的大儿子很有主见,他要是不乐意,勉强说了,以后过的不好,她这个当娘的不是得后悔? 那些人听王氏这么说,都知道目前只能这样,毕竟这种事儿,也不是随口就能答应下来的,在王氏面前说一说,有这么个人,也算是挂上号了。 人家真有那个心,回头打听打听,说不定真的就成了。 “看你说的,真要成了,我们肯定要找你要这谢媒钱的。” 李舜华在一边听得津津有味,倒不是别人不顾及她,而是大家都觉得这小姑娘小着呢,没有人把她当一回事儿。何况说的又不是那种见不得人的事儿。所以都忽视了李舜华这个小姑娘。也满足了李舜华的耳朵。 大哥早晚都得娶亲的,要一个什么样的媳妇,对李舜华来说,自家大哥是最好的,什么样的姑娘都觉得配不上自家大哥。 可是总不能让自家大哥打光棍吧,那就尽量的让大哥满意就成了。M.dAOJUHUi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