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从下人嘴里得知这一情况,觉得非常欣慰,提笔写了篇文章感慨此事。 作为茶陵诗派的领头人、未来有望把持文坛十余年的领军人物,李东阳时刻保持着文人的基本习惯—— 不管发生点啥事都要真情实感地写诗文记录一下。 比如过去这些年里头,他回湖南茶陵老家省亲时攒了本《南行稿》,北上京师参加科举又攒了本《北上录》。 反正就是去到哪写到哪,忠实而详尽地记录自己的日常体悟。 所以,对于这么有意义(让他儿子奋发上进)的一天,李东阳当然得用自己优美的文辞记录一下。 写完以后,那就该文人的另一个基本习惯上场了—— 在朋友圈里广泛发布。 邀亲朋好友一起品鉴。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 文哥儿:喜蹭大明文坛热搜√ * 更新! * 注: 1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出自杨万里的《炙蒸饼》 酥琼叶:吃法参考网络介绍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3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出自杨万里的《寄陆务观》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 第45章 对于自己即将(靠蹭热度)蜚声文坛这事儿文哥儿是一无所知的。 直到他再一次在谢家外面吹哨子,一吹吹出左邻右里好几个少年郎,他才眨巴一下眼,有些疑惑地看了下自己手里的小鸟瓷哨。 赵家舅舅在京城住了这么些天得赶回去教书了赵家表哥自然也跟着回去了只留下几个小哨子证明他来过。 文哥儿怎么都没想到,表哥这才刚走他的小鸟瓷哨竟功力大涨一下子吹出这么多人来! 经那几个文质彬彬的少年郎一解释,文哥儿才知道他们是被他们爹撵出来的,说是李东阳家的李兆先去丘尚书看书后脱胎换骨他们爹也希望他们去熏陶熏陶。 至于为什么不派年龄相当的三岁小孩出来,主要是他们家三岁小孩要么认字不多要么特别顽皮真要让他们跑去丘家闹腾,丘濬怕是要给他们每家人血书一封绝交书了。 所以,还是挑拣个还有救的小子去感受感受丘尚书家绝佳的读书氛围好了。 文哥儿得知事情始末,有点目瞪口呆。这个李东阳怎么回事儿子去别人家玩儿一下也得写个文章广而告之! 文哥儿颇觉为难地说道:“这么多人去的话我得先问问丘尚书同不同意。” 他平时捎带一两个人过去也不算太扰着丘濬。要是仗着别人脾气好就自顾自地捎一大串人去别人家那可就是真不要脸了! 几个少年郎齐齐点头。 文哥儿挨个和他们通了姓名,无一意外都是他爹同僚的儿子一个两个全是官二代。他没怎么在意又跑去李东阳家召唤出李兆先。 李兆先熟门熟路地提着个食盒出来看到几个同龄人还愣了一下。他脚步有点虚浮眼下有点发青,显见是这几天没睡好。 文哥儿看得一脸担心,跑过去问:“你瞧着怎么这么没精神?要不你这次别去了,回去补个觉吧!” 李兆先表情有些一言难尽。 他爹李东阳,当代诗文高手,从他会说话起就爱写诗文记录他的言行。 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他第一次说话、第一次对对子、第一次写诗文是什么时候,他那些童言童语经他爹妙笔一写,处处都充满了闪光点,句句都满含亲爹的期望。 就,压力很大。 这几年他写了诗文都会私下藏起来,坚决不叫他爹看见,这才安稳了许多。 结果前天他爹写完一篇记叙他在丘家读书的文章,特意找他这个当事人看看有没有谬误。 谬误是没有的,整篇文章写得妙趣横生,且语句优美简练,内容情真意切,主旨还积极向上,字里行间饱满老父亲的欣慰和感慨。 当时他就觉得不妙。 果然,接下来这几天到家里来做客的人,包括但不限于他爹的亲友、同僚、门生,全都受到他爹的热情邀请、邀他们对文章斧正一二! 谁不知道斧正一二这种就是谦辞,真正意思其实是“你瞅瞅我这篇新文章写得牛逼不牛逼”。 于是李兆先收到了所有亲朋好友欣慰的目光。 还有人调侃说他爹当年是十七八岁二甲第一,他要是来科应试也是十七八岁,可不能丢了他爹的脸。 李兆先:“…………” 压力更大了。m.daojUhUiSH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