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有着自己的小算计——他家大郎笑言李信不足为惧,在墨盒迟早自取灭亡,谁让李信是先太子一派呢。而蛮族的右大都尉阿卜杜尔一边跟程太尉谈着两国和解的事,一边转头在乌桓国埋下了钉子,预防乌桓国和大楚合作。某种程度上,不正说明阿卜杜尔对大楚并不信任吗?! 程太尉一时间心冷万分。 他为两国边关之事奔波十数年,不知多少人不能理解他。他不过是不想大开战,不想把战局扩大。结果这些蠢货们、这些蠢货们——兀自让李信在墨盒茁壮起来! 程太尉一言不发,甩袖快步进屋。 阿卜杜尔略微心虚,知道乌桓国之内乱必然引起了程太尉对自己的猜忌。他自己这种作为,两面派什么的,是不太好听……但是阿卜杜尔转念一想,重新理直气壮起来:两面派怎么了?乌桓国与自己的领地不相邻怎么了?乌桓国可是与左大都尉阿斯兰的领地相邻啊!阿斯兰那货会管乌桓国跟不跟大楚结盟吗? 阿斯兰肯定不会啦。 那么他阿卜杜尔手伸长一点,理所当然嘛!除了阿斯兰会觉得他多管闲事,关程太尉什么事?程太尉才是应该内疚的那个——大楚的安远将军跟乌桓国结盟,程太尉可从来没说过啊! 阿卜杜尔跟进去,如此这般添油加醋地指责大楚毁约。 程太尉气得已经不想说话了。 他沉着眼,深思自己确实不知道李信在墨盒搞什么。当今皇帝是好人,好人却未必当得了好皇帝。譬如面对边关诸将,皇帝都不召见,还要他们各自为政。李信各自为政起来,就跑去跟乌桓国结盟了。而且是李信自己结盟,都没带上大楚玩……虽然这件事上升到国事是很严肃很郑重的一件事,偏偏李信没有上报。 朝廷不知。 长安不知。 程太尉……自然也不知。 想到李信,程太尉面色更加难看。他让自己沉住气,听阿卜杜尔巴拉巴拉讲了不少乌桓国的事。乌桓国是大楚、蛮族的邻国,虽然只是一个小国,但蛮族也并没有大意。阿卜杜尔早早留了人在乌桓,怂恿乌桓王的兄弟与乌桓王生罅隙。当乌桓王离开国都去和大楚将军结盟时,便是叛乱的开始……蛮族自然是不愿意旁边的那两个国家结盟的,阿卜杜尔虽绕过了阿斯兰行此招,然程太尉想了想:以他对那位左大都尉的了解,那位都尉恐怕根本不会做这种事。所以这事必须得阿卜杜尔来。 现今事情败露,阿卜杜尔留在乌桓的钉子都被摘了出来。阿卜杜尔很久没收到来自乌桓的消息时,大家彼此心知肚明,一般这种情况下,就说明钉子已经凶多吉少。 阿卜杜尔顿时满腔火意,前来冲程太尉抱怨。 程太尉想了片刻,慢慢道:“大都尉放心。既然是我大楚出了问题……我自然责无旁贷,会亲自处置好这件事,给大家一个交代。请大都尉转告王上,让王上务必放心。两国结盟之事,大楚心意至诚,绝不会反悔。我这便启程返回长安,为王上解决我大楚内部的这个隐患。” 阿卜杜尔微笑:“哦,是安远将军吗?” 程太尉颔首。 阿卜杜尔心中微松,笑意加深:大楚新封的那位安远将军,是他们蛮族心头的一根刺。那根刺直指着他们,虎视眈眈,让蛮族坐立不安。王上悄悄嘱咐过他,大楚规矩繁多,这种将军,还是交给他们大楚人自己对付便好。 结盟么……国家这般厉害,铁蹄威风,谁愿意跟大楚结盟呢? 不过让大楚多挖些东西来,总是好的。 阿卜杜尔迫不及待问:“太尉准备如何对付那位安远将军?能够把他从墨盒撤走吗?听说你们大楚现在内乱丛生,你们可以把他派去平定内乱嘛。既然你我两国要结盟,这种危险角色,就不要放到边关来了。” 程太尉嗯了一声,却并没跟这个蛮族人参详。他内心也是瞧不起这些蛮夷的,与他们合作,却也未必把他们和自己放到一个平台上。 把李信从墨盒撤走? 哪有阿卜杜尔说的那般容易! 李二郎是先太子一派的人…… 朝中有曾经自刎以明志的宁王在,程太尉已经不想触宁王这个霉头了。他也是要名的……为了对付一个小卒,再来一次宁王在廷议时自刎一事,他这个太尉也当到头了。绝不能对李二郎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再治罪召回了…… 再者,皇帝陛下心性仁厚。先太子一脉的人,皇帝陛下都留了人活口,又怎么可能事后跟李二郎清算? 李二郎身上贴着先太子这个标签,就让程太尉投鼠忌器,不敢再大动作了。 程太尉在屋中来回踱步,时不时眉头紧皱,又时不时松懈开。 他最后一次停下步M.daOJuhUISHOU.coM